当前位置:94677奇闻网 > 宇宙探索 > 手机访问:m.94677.net
来源:www.94677.net时间:2013-10-08 10:37:07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威尔伯德的研究结果于2011年9月在《自然》杂志发表,为“后增薄层假说”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这一假说似乎是格陵兰岛岩石罕见钨同位素构成的最佳解释,它恰好也可以解释地幔和月球幔层中钨和黄金的构成差异。但是,这一假说并非没有遇到挑战。
去年,马修·图博和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采集自俄罗斯的岩石样本,这些岩石形成于约28亿年前,比格陵兰岛研究中使用的样本要年轻得多。这些较年轻的岩石含有全套亲铁元素———与铁共生的系列金属,包括金———但就钨同位素而言,这些岩石与威尔伯德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岩石非常相似。然而,它们却形成于后增薄层陨石风暴之后。
“对于导致岩石中钨结构反常的原因,我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图博说。他认为,地幔中不同的条件可能导致钨同位素的差异。虽然他仍然相信后增薄层假说是正确的,但并不认为钨同位素的差异是这一天体事件曾经发生的证据。另一些的科学家则认为,或许应该彻底转变思路。
“我过去也对后增薄层假设深信不疑,但那是因为在缺乏相关数据的情况下,这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但现在,我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穆尼尔·胡马云说,“它看似完美,但数据上却有很多断层。大部分是人们的猜测。”
胡马云说,上世纪70年代月球和地球岩石研究结果并不精确,和90年代进行的更复杂的跟踪研究有很多出入。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发现,地球岩石构成和球粒陨石(富含铱的陨石)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相似。“在我看来,这是后增薄层假说的漏洞,”胡马云说,“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已知陨石中没有任何一种与后增薄层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