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宋军为何坐失致胜良机(2)
来源:www.94677.net时间:2013-12-06 09:36:59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到了宋太宗朝,情况发生了变化。赵光义登基即位本就疑窦丛生,他对赵匡胤的亲信将领是拉拢与打压相结合,很少赋予重任。尤其在枢密院首脑和禁军统帅的任用上,基本上重用藩邸旧臣,也就是即位前的亲信故旧。太宗朝前期,担任枢密使及副使的主要有楚昭辅、曹彬、石熙载、柴禹锡、弭德超、王显、赵镕、周莹等人,除了楚昭辅和曹彬二人,其余都是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时的旧人。这些人凭借与赵光义的特殊关系,短时间内纷纷平步青云、窃据高位。但是他们擅长的是告密、诬陷、敛财、投机取巧、献媚争宠,至于军事方面基本上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赵光义未像其兄赵匡胤那样久历沙场,身边这些亲信随从几乎都没有战场经验,军事素养极差,根本不可能为赵光义运筹谋划,更无能力独当一面指挥作战。赵光义本是个志大才疏之人,以为读过兵书就能够运筹帷幄,当了皇帝便可以威震八方。迫降北汉以后头脑发热,未经充分论证便贸然率军北伐。因为指挥失当,宋军两次北伐均以惨败收场,从此患上了“恐辽症”。
但是赵光义并没有吸取两次北伐失利的教训,不纠正自己“能人不用,用人无能”的心态。淳化二年八月,他曾经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认为外忧不足虑,内患深可惧,于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内政,犹致力于防患武将干政。太宗朝后期,科举出身的官员开始显露出才干,一批文官进入枢密院,如赵昌言、张齐贤、王沔、张逊、钱若水、向敏中、温仲舒、寇准等人,取代藩邸旧将而成为枢密院首脑。这样,负责大宋朝军队事务的枢密院完全被文臣所主导,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大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