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4677奇闻网 > 未解之谜 > 手机访问:m.94677.net
来源:www.94677.net时间:2014-10-10 08:23:18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峙峪。位于山西省朔县。其特征是细小石器和小石片为主要成分。明确地发现了石箭头,说明当时已使用弓箭。哺乳动物化石以野马、野驴为多。峙峪动物群与萨拉乌苏比较,其时代大体同时或稍晚。经测定,遗址距今约三。虎头梁。位于河北省阳原县。石器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在各种形式的石核中,楔形石核占绝对优势。其中台面平而呈角形的,与萨拉乌苏文化中的相同;另一种是台面向石核的隆起的一面倾斜,为虎头梁所特有。这两种石核,对于研究中国华北以至东亚、东北亚、西北美的旧石器文化,以及说明这一广大地区细石器类型文化的起源问题,都具有一定意义。
许家窑。位于山西省阳高县。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最多,其中一种短身圆头刮削器,小圆弧形的刃经过精细加工,与后来细石器遗存中“拇指盖刮削器”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一种原始棱柱状石核,从打制的台面周围边缘剥落石片,是后来细石器中常见的典型棱柱状石核的母型。遗址中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诺氏古象、野马、披毛犀、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采用铀子系法测定许家窑遗址动物牙齿化石,年代为距今十万年左右。研究者认为,许家窑一峙峪一虎头梁,地域上互相邻近,制作技术同属华北以小石器为显着特征的文化系统,当是代表了这一支具有连续性发展序列的文化上的几个重要环节。细石器的存在和发展是与狩猎业密切相关的。许家窑人主要以狩猎野马、野驴为主,在其遗址中,仅野马一类骨骸就发现了三百多匹。猎物的增加,促使相应的小石器大发展。“因为日渐增多的猎物要求人们必须改进剥皮工具,一方面是对石器的刃部精细加工,使其更加锋利,以提高剥皮速度;另一方面则要增加器物的种类,以适应各部位剥皮的需要。”细石器中最多的工具是刮削器,就是专门用于割剥兽皮的。许家窑人还发明了石镞,尖端周正、锋利,并带有短程,可以绑在木杆上组成箭。许家窑人的后裔峙峪人也使用弓箭,在峙峪遗址中发现的动物化石,野马达一百二十匹,野驴为八十八匹。峙峪人和许家窑人一样,都是善于猎马的氏族,因而被人们称为“猎马人”。以上地区皆属殷商时代鬼方、土方、舌方的活动范围。直到春秋时期,山西和河北北部仍是戎狄之地,由此我们推断,这一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都是北狄人或夏人的文化。在所有这些细石器文化中,以山西省北部的许家窑文化最为古老。若要寻求夏文化的源头,晋北的许家窑可能是最恰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