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4677奇闻网 > 历史野史 > 手机访问:m.94677.net
来源:www.94677.net时间:2016-06-02 11:04:01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221年6月,蜀汉前军开始向奉节集结,刘备率中军自成都出发;
221年7月,刘备前军击败吴巫山等地守军,占领巫山、秭归一线;
出于稳固政权和取得荆州的目的,刘备必须伐吴
221年8月,孙权向曹丕称臣投降,被封吴王;
221年11月,曹丕使者到达东吴,孙权接受封号,正式称臣;同月,孙权命陆逊为督,率大军西进迎敌;
孙权接受曹丕封号,正式称臣 222年1月,陆逊部将宋建反击蜀军于秭归一带;刘备返回秭归前线;
222年2月,蜀军开始向东推进到夷陵一线,夷陵战役开始。
从这张时间表里,我们可以看出: 六月,刘备决定出兵伐吴,七月,部队已经攻占巫山、秭归。这就说明,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蜀军便抵达了战场。
但七月攻占秭归之后,直到次年一月陆逊开始反击,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蜀军毫无作为。甚至刘备还离开过秭归前线,据三国志记载,直到正月吴军反击开始,刘备才“军还秭归”。
东吴的行为也不正常。
陆逊
《三国志》记载,秋七月,刘备率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可见,东吴早在蜀军到达战场之前便知道了刘备的伐吴计划。但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吴军却无动作。直到十一月,东吴才派出军队,率军抵抗。
这说明,要么是孙权的大脑反射弧太长导致行动迟缓,要么,是其中必有猫腻。
孙权
而这其中的唯一可能性只能是,双方在谈判。 《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过双方谈判过的任何证据。但有意思的是,夷陵之战结束后,邓芝出使东吴,得到了孙权的一个评价:
“丁友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丁厷,阴化,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不能“和合二国”;真正能“和合”的,唯有邓芝。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邓芝之前,双方一定有过至少两轮谈判,而这两轮谈判,蜀汉派出的使者,便是丁厷、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