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4677奇闻网 > 历史野史 > 手机访问:m.94677.net

纣王残暴是汉儒的历史性诬陷

来源:www.94677.net时间:2013-03-20 20:33:58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朝政似乎终于开始谦卑,不管怎么说,吉兆。积重难返,却又百废待兴,路漫漫兮修远,难测。且发此旧文,权作感叹。
 

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民主政治传统,当属无知。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不下于古希腊雅典时代的民主政治,其基本规范和运行方式,记载于《尚书》中的《洪范九畴》篇。周武王打下商朝的首都朝歌之后,去向商朝的贤达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就对周武王讲了商朝所承继的政治传统。一个胜利的君主缘何请教战败国的贤达?没见到周公姬旦有过什么回答。后来的孔子,更是无从解说。而又由于周公和孔子的讳莫如深,如此重要的历史细节,就被悄无声息地淹没了。这段历史一直没有被说清楚过,即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也含混得可以。后来的文化人写历史,从孔子写起;后来的历史学家写中国历史,把姬氏家族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当作亘古不变的历史传统;仿佛中国从来就是集权和专制的,仿佛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民主政治的传统。

 

从箕子所讲说的《洪范九畴》中,人们可以发现,中国是有过民主政治传统的。只不过,中国的民主政治传统与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有一个很重大的区别: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建立在对当政者的不信任之上,从而以对权力的制衡和监督,防止当政者走向专制和独裁;中国上古时代的民主政治理念刚好相反,是建立在对当政者的人格和能力的绝对信任之上的。政治是否清明,完全有赖于当政者的人品是否贤良。因此,在最高权力的承继上,就有了择贤和让贤的故事。也就是说,不是由民众,而是由圣明的君王为民众挑选择继承者。这样的权力交接方式,无疑寄托于君王的圣明程度,而不是完全取决于民意。但也不是一点民意都没有。因为臣民的意见,也是君王考量后继者的重要依据,比如《尚书》里尧之于舜的考察。问题是出在:究竟什么样的贤良人物才符合君王和臣民之于后继君主的标准,并无成文的法规。这不仅使最高权力的禅让制度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被世袭制度取代,也让人们难以分清,什么叫做圣明君主,从而就造成了后人的浑说圣贤。比如孔丘那样的半吊子伦理道德说教家,把姬氏家族里的三个人物,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与尧舜混为一谈。且不说,这父子三人在政治理念上并不全然相同;就算完全一致,也并非尧舜那样的民主政治领袖。

 

中国上古的民主政治领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躬身亲政时的谦卑品质。这在《洪范九畴》里叫做“敬用五事”。五事中的第一条,便是貌恭。貌恭者,谦卑也。尧舜时代的君王,不以威严著称,而以亲民见长。因为那时的君王,没有权力化身的意识,更没有君临天下的自我感觉,而是天然具备民众仆役的自觉。整个一部《洪范九畴》都是教导君王,如何做好民众仆役。其中包括,如何为政,如何自律,如何稽疑,亦即解决疑难。稽疑部分乃是上古民主政治的精华所在:经由一个由庶民、卿士、君王和卜筮组成的民主协商会议,解决国家碰到的疑难问题,作出重大决定。在这个协商会议里,君王的表决只占一票;这一票的份量还不及卜筮举足轻重,因为卜筮通过占卜询问天意,通常是代表天意。至于《洪范九畴》所例举的所有道德要求,全都指向朝政者,而不是针对民众的伦理规范。这与数百年后的孔儒教义截然不同。至于一千多年后的宋儒伦理,更加南辕北辙,竟然将道德诉求变成一种“饿死事小、失事为大”式的道德恐怖主义,威胁民众服膺专制等级制度。不无搞笑的是,《洪范九畴》又被无知的后人归入儒学范畴。
文章:史前文明 食肉植物 灵魂 诸葛亮墓之谜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

    历史野史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