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4677奇闻网 > 历史野史 > 手机访问:m.94677.net
来源:www.94677.net时间:2014-06-28 07:45:22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相比《乾坤体义》,高一志的《空际格致》对四行说的论述更有系统,条理更加分明。以“火属物象”下“彗孛”一节为例,高氏先论彗孛并非圆形,出现又无规律,与天空中一般的星不同;次依《性理正论》(30)述彗星的性质、成因,次论彗孛结生于“气之上域”,次论彗星多出现于秋天的原因,次论彗星的运动,次论彗星的颜色,最后论彗星的形状。(31)在此,高一志提到了彗星与旱灾的关系:
彗星见时,多有暴风、迅飓、旱涸之患,足验彗孛是燥热之气充塞空际而生。(32)
推本求源,高氏的这一说法出自于亚里士多德《气象学》卷一第7章。(33)在风、旱发生的程度上两者也一致,一用“多”,一用“常常”,《前集·彗孛》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李明彻则肯定地前进:把彗星的出现与大风、大旱作必然的联系。陈伯陶的传记中并没记载李明彻提及大风,估计是认为无关宏旨而省略。实际上,李明彻的解释与明末耶稣会士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根据四元行理论,风的性质也是燥热的,而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彗星是月下的火属现象。(34)
(二)“四行”之移用为“五行”
如此说来,李明彻是否真正接受西方的“四行”说呢?需要指出的是,李明彻《图说续编》对众多空际自然现象知识的一般原理——四行说并未多加介绍,而事实上,李氏更属意于中国传统的五行说。《天经或问前集·彗孛》在解释“地中有火”时有游艺之子游熊的小字注:
游熊曰:世人惟知地中有水滂沛,不知有火如此神异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