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4677奇闻网 > 考古奇闻 > 手机访问:m.94677.net

顺山集遗址揭秘——江苏文明至少推前1600年(2)

来源:www.94677.net时间:2012-12-04 11:42:55奇闻指数:编辑: 手机版

  走进环壕内,记者来到其中一处先民们的房址前。江枫告诉记者,房址有浅地穴式和平面起建式两种。房址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标出的近20个柱洞,大大小小的柱洞围成一个椭圆形,中间是一个顶梁柱,四周也用柱子支撑,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房子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住处从山洞或半地穴式房子演变到窝棚再到如今发现的改进式窝棚,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江枫深有感触地说。

  在房址附近是灶类遗迹。“灶类遗迹就是残存的陶支脚、灶釜的残片以及因火烤而成的烧结面等。”考古队的一名队员介绍说。记者有幸在泗洪博物馆看到了一个可移动的灶釜组合,高约24厘米、宽约30厘米的方形灶上面放了一个圆底深腹釜。“先民们很聪明,为了方便,他们将灶改进成可移动的,而且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灶,可以说是‘中华第一灶’。”泗洪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何光军笑言。

  那时人们吃什么?看到灶釜,记者心中涌出疑问。“研究人员通过对近百个单位样品的浮选及水洗工作,均发现有碳化稻存在。”林留根说,现在已经确定是驯化稻,说明那时淮河流域的人们已经有意识种稻,并用石磨盘、石磨球将稻谷碾磨成粉,使生活具有一定的品质。

  环壕内的居住区让人们对远古文明大为惊叹,那么环壕外的墓葬区又将有怎样的新发现?走出环壕,记者发现有两处墓葬群,分别位于遗址的西北和西南角。“现在发掘出来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成排分布,以单人葬为主,存在少量的双人合葬和多人合葬墓。”林留根介绍说,“从独立出来的墓葬群可以明显看出,那时先民们已经有意识将墓地与居住区区分开来,并把死去的人有序埋葬,这对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林留根叹息道,由于挖掘出来的墓葬均开口于现代耕土层之下,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骨架保存较差,部分仅剩粉状痕迹,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对于墓葬群的安置,江枫推测,房址是在坡面上,而墓地建在环壕的外围,处在西北角,这有可能是一种史前风水文化。

  遗址的价值

  “距今8000多年的顺山集遗址是现在可以确认的并且经过论证的江苏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之一,它的发掘研究为厘清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经济形态及古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探索淮河流域乃至中国东部地区古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提供了重要线索。”林留根如是说。

  顺山集遗址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是中国同时期比较发达的早期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发现的房址、墓地、壕沟显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中华第一壕”、“中华第一灶”为远古文明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林留根介绍说,除了第一壕、第一灶,我们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两件堪称中华第一的艺术作品。一件是在顺山集遗址一期发现的玉管,说明当时已有管钻加工技术,将江苏文明推到8000年前;另一件是精心制作的圆雕鹿角器,它通体被打磨得像玉石一样光滑,把手处野猪的獠牙、眼睛和耳朵非常清晰。“据猜测,这件鹿角器也许是身份的象征,虽然当时技术水平落后,但是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线条圆润、形状规则,另外挖掘出的人面、熊面、鸟面等泥塑面具以及存在于一些陶器表面的乳钉、镂孔、刻划纹等纹饰也都能说明那时的居民具有一定审美观念,开始追求精致的生活。”

  沉睡了8000多年的顺山集古村落已经被挖掘,出土的环壕、房址、驯化稻、陶塑艺术品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的水土流失,遗址就浅浅地埋藏在地下二三十厘米处,很容易受到破坏,这座遗址的发掘和保护便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对此,泗洪县政府正在积极行动,不仅划定了20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将顺山集遗址划分为本体(核心)保护区、遗址外围建设控制地带、外围环境控制区三个保护区域,禁止深耕、栽树,还将一座规划中的大坝进行重新选址。如今,顺山集文化遗址已被破格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将已经发掘出来的墓葬、一部分房址、灰坑等回填,也是当前对顺山集遗址相对合适的保护措施。”江枫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时,何光军表示:“我们将对顺山集遗址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生产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方式,在原地建一座古遗址公园,在保护的同时也能带动本地旅游。”

奇人奇事未解之谜世界之最奇异生物宇宙探索

本月排行

    考古奇闻排行